文山市马塘镇热水村聚居着汉、苗、彝、回、壮共5个民族。结合多民族交融共生的特点,市、镇两级人大代表、热水村党支部书记纳林芳,始终将“民族团结”深植履职初心。用心倾听各族群众的心声诉求,以人大代表的责任担当精准发力、靶向施策,将各族群众紧紧凝聚在一起,让同心发展的力量转化为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。
图为纳林芳走访群众
2021年,纳林芳同时当选为文山市、马塘镇两级人大代表。履职尚未铺开,她就收到了村民们潮水般的诉求。“纳书记,要是有条像样的机耕路,我们的洋芋、玉米也能早点运出去了!”在众多诉求中,热水村委会辖区的新村修建机耕路的需求最为迫切。这条路串联着汉族、苗族等民族村民的生计,路况糟糕直接困住了大家的“钱袋子”。
于是,纳林芳把新村修建机耕路作为履职首件大事,在马塘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,依托民族团结进步示范项目,成功争取到哈电集团捐赠的60万元资金。可70万元的总造价与现有资金间存在10万元缺口,这给众人的热情泼了盆冷水。
图为开群众代表会商讨新村修路之事
“等不是办法!”在村民代表大会上,纳林芳的声音不大却掷地有声,“好日子,得靠自己的双手挣出来!”这句话像一粒火种,点燃了村民们的希望。“自筹缺口”的倡议一经提出,村民们立刻响应:老人摸出积攒多年的养老钱,中年人递上刚结算的务工费,就连返乡青年也主动凑了份子。仅两天就凑齐三万多元,七天后,十万元缺口竟奇迹般填平。“纳书记带着我们干,我们信任她,心里踏实!”村民们炽热的眼神,成了她最坚实的后盾。
道路开工后,纳林芳把“修放心路、铺幸福路”的承诺刻进日常。她带着村干部每天扎根工地,从路基夯实到路面浇筑,从材料验收到底层找平,每个环节都盯得紧紧的。这份执着被村民看在眼里,一份自发的“监工排班表”悄然传开:“今天我家守东段”“明天我们几家盯路口”,汉族大叔扛着锄头巡查边坡,苗族大婶端着热茶给工人解渴,原本不算熟悉的邻里,因同一条路成了并肩作战的伙伴。
图为新村修路
经过一个月的奋战,1.5公里的主干道蜿蜒田间,1.5公里的支干路像血脉般延伸到家家户户门口。这条路不仅打通了村庄与外界的阻隔,更敲开了民心的“隔阂门”。纳林芳发现,以前开群众会总是“大眼瞪小眼,讲完就散场”,如今村民们主动围拢过来,回族、苗族、彝族、汉族乡亲挤坐在一起,家长里短、发展建议聊得热火朝天,各民族间的陌生感渐渐消散。“帮群众干实事,才能真正拉近距离。”她在履职日记里写下这句心得。
新村的变化像一颗石子,在热水村激起层层涟漪。他得村村民主动找上门:“纳书记,我们也要修污水管网!”麻栗树村的代表跟着提议:“活动室太小,跳弦子舞都转不开身。”更让纳林芳欣慰的是,麻栗树村的彝族村民找到她:“火把节快到了,想办个弦子舞会!”她立刻意识到,这是促进多民族交融的好机会,当即召集村干部和人大代表分工筹备,把消息传到每个村小组。
图为各民族在一起学习跳弦子舞
火把节当天的场景,成了热水村民族团结最生动的写照。彝族弦子舞的旋律刚响起,苗族、壮族村民便踩着节拍加入舞会;回族同胞的凉卷粉摊前排起长队,汉族村民忙着招呼客人品尝自家的腌菜;孩子们捧着各色零食穿梭在人群中,不同民族的语言汇成欢快的笑声。火光映照下,身影交织共舞;笑语声里,心与心的距离悄然消融。
从那以后,纳林芳格外注重以节庆为纽带促进民族交融,把每个传统节日都办成民族团结的“粘合剂”。端午时节,回族姐妹和汉族、壮族大婶围在院坝里一同裹粽子,糯米的清香混着民族团结的甜意;重阳佳节,各族老人围坐品糕,唠着彼此的家常,皱纹里都漾着暖意。日常里的互助更暖人心脾:回族乡亲主动把闲置土地免费借给缺地的苗族、彝族邻居耕种,肥沃的土地上既长庄稼,也开团结之花;谁家盖房缺人手,各族村民主动搭把手,泥瓦匠、木工、杂工各司其职,不分你我。
图为各族群众在一起包粽子
“现在村里大扫除、修沟渠,大家都商量着干;有零工机会,先想着喊上邻里;出门不用锁门,心里踏实!”村民刘家友的话,道出了热水村的新面貌。
从一条机耕路的修建,到全村各民族凝聚力的不断提升;从节庆里的交融欢笑,到日常中的互帮互助,纳林芳为热水村铺就了一条名副其实的“同心路”。这条路,是人大代表履职为民的见证,更是各民族“你中有我、我中有你”的生动注脚,在岁月里静静流淌着民族团结的暖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