麻栗坡县十七届、大坪镇十三届人大代表,大坪镇大坪村党委书记、村委会主任胡玉金,通过不断努力,让零散土地变“聚宝盆”,泥泞土路成“致富道”,漆黑夜晚亮“安心灯”,用行动兑现了“民有所呼,我有所应”的承诺。
图为胡玉金夜晚走访群众
当选人大代表之初,胡玉金犹如拿到了履职的“导航图”,他对之前了解到的村情民意进行再走访、再核实,逐户记录群众的急难愁盼,按照类别仔细整理。“我们村人多基础弱,作为村干部,之前我也接到很多群众诉求,跟镇上汇报过,解决了一部分,但还有不少难题卡着脖子。当选人大代表,就有了更广阔的发声平台,我想法很简单,就是希望通过建议把之前没有解决的问题解决掉。”对胡玉金来说,当选人大代表仿佛拿到了一把破解民生难题的“万能钥匙”。
他迅速将调研成果转化为具有可操作性的代表建议,在人民代表大会这个重要平台上积极发声,先后提交《关于帮助解决大坪村委会新小田道路维修的建议》《关于帮助解决大坪街横街路段道路维修的建议》《关于帮助解决大坪村委会下半坡村小组路灯安装的建议》《关于帮助解决大坪村委会熊吃水村小组路灯安装的建议》等。这些建议得到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并纳入整改计划,推动新小田、横街路段的泥泞土路被硬化成平整水泥路,下半坡、熊吃水村小组的路灯陆续亮起,村民出行难、夜间行走不安全的问题彻底解决,群众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。
依托逐步完善的基础设施,胡玉金开始大胆探索产业发展之路。“大坪村的土地零散分布在山坡间,像玉米类似的传统农作物种了一茬又一茬,农户们忙活一年也赚不到几个钱。要打破这种‘靠天吃饭、增收乏力’的困局,必须找准特色产业突破口。”胡玉金结合大坪村山多地少、立体气候等特点,先后调研中草药、精品水果、特色蔬菜等多个特色产业,反复对比经济效益与适配性,最终将目光锁定在生姜种植上。
图为群众会上探讨产业发展
为了凝聚共识,胡玉金把“会议室”搬到了院坝里、田埂上,组织党员、村民代表围坐商讨。会上,他把市场前景、风险预案、收益测算一一摆上台面,耐心解答“种不好怎么办”“卖不出去咋收场”等疑问,通过精准分析打消大家的顾虑。有人提出:“生姜产业在文山州种植的很多,咱们村没啥优势,能赚到钱吗?”这句话点醒了胡玉金,如何让生姜产业跳出“同质化竞争”的怪圈,形成大坪村的独特优势,成了他接下来思考的核心问题。
2023 年,胡玉金带头成立了一家农业开发公司,创新推出 “村集体 + 公司 + 农户” 的发展模式,率先建成 100 余亩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。“通过公司先行先试,在市场风险把控、技术优化、销售渠道拓展等方面筑牢基础,确保产业稳定发展。有了公司作为后盾,可以帮助农户减少损失、降低生产成本,切实保障农户经济收益。” 胡玉金介绍道。为攻克技术难关,他自费前往昆明、石林、通海等地考察学习先进种植技术;同时主动“请进来”,邀请农业专家进村入户开展生姜种植技术培训,从选种、育苗到田间管理、病虫害防治进行全程指导。在此基础上,探索发展有机生姜,通过严控种植流程、减少化学农药与化肥使用,全力保障生姜品质。
图为发展的生姜产业
在他的持续努力下,标准化种植技术得到全面推广,农户的科学种植能力显著提升,有效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与产出效益。经测算,亩均土地增加3000元以上。带动周边20余户群众主动加入生姜种植队伍,种植面积扩展至300余亩,户均年增收2万余元。曾经不起眼的生姜“小作物”,如今变成了富民兴村的“大产业”,成为名副其实的致富“金疙瘩”。
为了破解生姜产后储存难、销售议价弱的问题,胡玉金通过多方努力,积极推动大坪镇农产品仓储保鲜配套设施项目建设,打通产业链的“咽喉”。项目建设初期,为了争取群众支持,他组织召开了10多次大大小小的政策宣讲会、意见征求会,遇到地界纠纷、利益协调等问题,他总是第一时间到场调解,用真心实意换群众的理解配合,最终创造了仅靠村级力量10天内完成40亩征地的奇迹。冷库项目建成后,大坪村在产地实现了生姜生产、贮藏、流通、销售全产业链条闭环,有效降低了产后损失,通过择期错季销售,大幅增强了种植主体的议价能力和产业抗风险能力,有力提升了全年市场占有率。同时,项目通过“固定租金+保底收购”的方式,推动村级集体经济由“单打独斗”向“抱团发展”转变,让村集体资产逐步向镇域聚集,实现了村集体经济与集镇发展同步推进、强村与富民同频共振。
图为建设的冷库
作为人大代表,胡玉金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,他以日复一日的实干,把群众的期盼变成了看得见、摸得着的变化。那亮起的路灯照亮的不仅是夜路,更是民心;那丰产的生姜承载的不仅是收益,更是希望。而胡玉金仍在继续前行,用实干回应期盼,让“民有所呼,我有所应”的承诺在乡土间落地生根。